蘇東波有一首詞名為「定風坡」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
竹杖芒些輕勝馬,誰怕?一簑煙雨任平生。
料崤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
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
楊蓓教授在「叛逆中年」這本書裡的解讀是:不要去聽竹林裡葉子和葉子拍打的聲音,就唱著自己想唱的歌往前走。就算手裡拿竹杖、穿草鞋,心裡卻很痛快,可能比騎馬的人還快樂。雖然走路不比馬跑得快,可是心裡很輕鬆、很快樂。所以誰怕誰?就披著簑衣在生命歷程中往前走。春天的冷風吹醒了腦袋,醒後感到有一點冷,可是山頭上有太陽斜照,陽光雖微弱,照在身上仍有一點暖意。回頭看看走過的路,雖然蕭瑟,但因為醒了,因為心境不同,所以即使是風風雨雨,是晴是陰都沒關係。關鍵在那個「醒」,冷風一吹就醒了,這很像我們前半段的人生歷程,可是過程中跌跌撞撞,有時走的順利,有時充滿措折,不管人生擁有多少,總有醒來的時候,醒讓人覺得溫暖,雖然有點冷,但至少不是臨死時才清醒,可以中年就醒了,這是很值得慶賀的事。所以當我們感覺到人生有點冷,又有點溫暖時,生命歷程就已經到了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的境地。
這也像在描述生命不同的階段與歷程,看到自己心境的變化。也是聖嚴法師說所說的自我認識、自我肯定、自我成長、自我消融的人生歷程。當我們擁有這樣的人格,再去面對生命歷程的種種時,會有一份自在,可能也有一份淒美,可能有一分得意,但內含一分失落。不管結果如何,我們都接納「這就是我」
就像禪修的歷程中,看見自己的身心變化,看見心開始從冰冷慢慢變得溫暖起來,然後看到自己生命歷程,一點一滴地把自己找回來,分寸自在心中,人生前半段學著如何擁有,中年開始學著「向死存有」~哲學家海德格名言即人們無法在單純平凡的生活中認清死亡的存在,因此醉生夢死,人們要能正面面對死亡的事實,才能從中學習「日日是好日」。在緣起性空中,建立生死智慧,給「活著」一個心無罣礙的態度和說法。而這種態度和說法不是一簇可及的,而是一步一腳印地修練而來的。
奉獻、佈施。中年能夠擁有自己,能夠與別人連結,參與別人、然後做有意義的事,甚至幫助別人不起煩惱。從這個過程中,完成做為一個「人」的願望(就像彩蝶秋嬋)。
「中年」人生最優美的時刻。